刚开始,他觉得大楚和铁勒的实力不对等,根本原因是中原缺马,骑兵力量比不过铁勒,所以双方一直处于敌攻我守的状态。
但是,后来他亲身前往河套地区,看到了成群的战马,才知道大楚其实并不缺马,只是中原人控马骑射的能力确实不如漠北蛮族。
而从战略方针上来说,中原富庶,本身就没有多少侵略性,而漠北贫瘠,这些蛮夷异族习惯了日子过不下去就南下抢劫“邻居”。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状况,似乎很难改变。
后来,他游学南方,岭南地区,亲眼看到了一些山林中的苗夷,从武力、好斗性等各方面来说,这些苗夷一点都不比漠北铁勒蛮族弱。
而且山林地形也非常适合这些苗夷作战。
根据他的了解,在前朝大魏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这些苗夷也会结寨自保,甚至还有一些蛮王割据称王。
但是当中原王朝大势抵定之后,这些苗夷又很快就俯首称臣了。
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狄仁杰仔细分析了其中的差异。
除了地理位置的区别之外,还有一个非常独特之处,让狄仁杰心里有了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
“岭南苗夷自古以来居于茫茫山岭之中,自成一体,称其为国中之国亦无不可。然当地汉民伐木开荒,渐渐的于苗夷杂处。汉人之农耕纺织,各种先进技术,都吸引这苗夷。时日一久,双方互通有无,慢慢的就融合一体了。”
考试结束之后,晋省会馆之中,士子们正在互相交流各自策论的答案。
和现代的高考一样,古人也会“对答案”,用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别人的策论题目,同时也大概能了解自己能够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
狄仁杰趁着这个机会,把自己的策论题端了出来,一下子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融与合,这就是我认为,解决漠北铁勒时常犯我边境,掠我子民的根本方法。只要能让蛮夷于我汉民融合,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蛮夷终有一日会成为我大楚子民,甘服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