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这要与原子弹的计划相关——
历史上的曼哈顿计划有着极高的保密程度,即便是身为副总统的哈里-楚门也是在接任总统之位后才知晓有这样一个庞大的计划,而且已经出了成果。
本国的计划也不例外,受制于手头匮乏的人才,中国在理论论证和早期准备的过程中走的要比美国人难得多。
但也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年多的系统论证后,原子弹计划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理论论证、模型选择以及回旋加速器搭建。
1940年12月29日下午,在西山的一座地堡中,几位关键人士齐聚一堂,进行了一场保密程度非同寻常的会议。
从1938年末计划开始起,到1939年初,领导小组的人选也已经基本确定,最终交到了两名年仅三十余岁的科学家手中——王淦昌、赵忠尧,而会议也同样是由这两位出席。
“也就是说,眼下有两条路可走,前者简单容易但低效浪费,后者困难却高效?”
在听完两位的简答汇报后,石子任问道。
“是这样的,第一种办法我们暂且叫它‘碰撞法’。”
赵忠尧很简单明晰的阐述着,“理论计算需要半径九公分的高纯铀块,也就是五十八公斤。就设计而言,这一路线没有困难,只要集齐这些原料即可。”
“但原料获取本身极难,铀二三五与铀二三八仅在微观层面有少许差异,想要将之分离,尽管有富铀矿,所耗也必然会超出想象。”
“那另一条路子呢?困难又在何处?”
“这条路子可以被称作‘爆压
法’,它的核心是需要‘钚二三九’这种元素,而钚更易整备得到,但无法像铀一样用简单的办法引爆。”王淦昌接着解释道,“我们发现钚原料中含有少许钚二四〇杂质,它虽不影响整团原料,却会自发的释放高能中子,致使诸多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自爆。”
简单来说,于前一种而言,想要获取原料,就需要分离U-235和U-238这两种同位素,但其分离过程极为艰难,只能通过气体扩散法和气体离心法进行分离。
对于离心法,如果想要完成一颗核弹,那么需要建造大量的离心机,虽然中国在这方面走得很早,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早在1930年便在左念微的指示下建造了,但实验品与成品之间的差距非常大,而人才困境也将先发优势抵消的微不可察。
最终,经过研究团队的计算,若要在5年内完成这一计划,光搭建离心机所花费的紫铜便需要10万吨,尽管这一数字已经是美国人的三分之一了,但在大战的背景下,这压力显然也是难以想象的。
至于气体扩散法,其所需要的纳米级分离膜的研发难度同样不低,且尚无技术储备,而且其至少也需要2000级才能够将铀浓缩至武器级,这一难度也不低。
而后者的制备流程则要简单一些,它需要建造反应堆,在反应堆中,U-238要经受中子的轰击,U-238在多了一个中子后便会成为U-239,接着,U-239可以衰变成Np-239,最后再发生一次衰变就变成了所需的Pu-239。
当然,这还有第三条路子,也就是新中国的路线,U-235内爆法,可以节省大量的U-235,但这种方法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了,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办法,还是因为没办法搞出反应堆。
总的来说,肯定是两条腿走路最好,但现实的情况显然不允许如此——
左念微放弃了发动革命,自维新时代走来的中国仍是一个传统国家,因此这场战争本身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而不是__之间的__,人心的走向是不同的。
这就意味着,客观上核弹无法让美国打垮中国,但核弹这只纸老虎在这种环境下是可以吓到人的,会对战争后的谈判形成极大的劣势,因此无论核弹能不能用,我们都需要一次核爆。
而现在确实有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方案摆在面前——团队中的一位数学家提出了一套递归算法,有一定把握保证起爆。
这套方案自然是吸引人,相比于耗资巨大的枪式结构,内爆法看起来似乎是更有效的办法。
“看来,这样子的话,目前也就只能搞第二条路子了?”
“理论上,是的,这确实是最有希望以最低限度的原料和技术门槛,实现一次……成功核爆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