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杰只能打起十二分精神,调动起全部的知识储备,一一应对。
回答时而流畅,时而卡壳,明显能感觉到他的信心在一点点被消耗。会场的气氛始终没有热起来,提问更像是一种例行公事般的“找茬”,而非真正的学术交流。
就在提问环节似乎要在这种沉闷和尴尬中草草收场时,武田直树终于拿起了面前的话筒。他脸色依旧不好看,但语气刻意放缓了一些,显然是想拉学生一把,挽回点颜面。
“邹君,你刚才提到了对结构化理论的应用。”武田的话里透着回护,“我想请你结合你收集的论坛数据,具体谈一谈,你是如何观察到用户的行为既受到平台规则机制的制约,同时又通过他们的日常实践,比如创造新的网络用语、形成非正式的互助规范,来微妙地改变甚至重塑了这些规则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展示你理论应用深度的例子。”
这个问题明显是在给邹杰搭台子,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研究中相对扎实、也是预先准备比较充分的部分。问题本身是结构化理论的经典议题,安全,且易于发挥。
邹杰显然领会了武田的意图,感激地看了导师一眼,连忙接过话头,“是,谢谢武田老师的问题。”
他迅速在电脑上调出相应的,画着“繁复的”数据分析页面、“好看的”图表的内容,投射到幕布上。
“我们以某论坛版块的管理规则变迁为例。。。。。。”
邹杰开始详细阐述一个案例,说明最初版规如何限制讨论范围,用户如何通过发明特定暗号绕过审核,形成亚文化圈子,最终促使版主修改规则,吸纳了部分用户创造的规范。
引用了用户发帖数据、关键词频率变化和版规修订记录来佐证。
这个回答中规中矩,案例也算典型,论证过程清晰,数据展示直观。虽然理论上没有超出原意,但实证部分确实做得比较细致。
台下不少人微微点头,武田直树脸上也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缓和。看来,京大扎实的实证训练功底,关键时刻还是能派上用场,挽回些许颜面。
武田听完,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没再说话,但目的已经达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邹杰只感觉背心的冷汗似乎干了一些。
而在武田提问完了之后,台下好多人也都明白了,这是老师出面,给学生讨了个周全,也就被那位王主任挑起来的提问的心思。
报告厅里又是一阵冷场。
“好了,诸位,还有问题没有?”主持人看了看时间,“如果没有的,邹博士的汇报就。。。。。”
“等等,我还有一个问题。”
一个声音突兀地响起,带着一种慢条斯理的腔调。
是藤岛,他不知何时也拿到了话筒,脸上挂着一种看似温和,却让人捉摸不透的笑容。
邹杰心里咯噔一下,刚刚放松的神经再次绷紧。武田也皱起了眉头,看向藤岛,眼神带着询问,你滴,在搞什么八格牙路?
藤岛没有看武田,而是直接望向邹杰,语气甚至称得上“鼓励”。
“邹君,我还有一个问题。”藤岛的声音通过话筒清晰地传遍会场,“你刚才在回应问题时,提到了算法和数据是内嵌于规则的力量。这让我想到一个更深入的问题。”
藤岛稍作停顿,仿佛在组织语言,但说出的每个字都像精心打磨过的冰锥,“你报告中借鉴了,嗯,一些关于液态现代性的论述,试图描述网络权力的流动特征。”
“那么,按照你的框架,这种由算法和数据驱动的、高度流动的‘液态权力’,它是如何具体地、动态地重塑线上与线下之间,以及线上不同社群之间的权力边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