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棘手的是,媒体特供的十本图录因为纸张工艺与定制时间问题,根本来不及印出来。
她们想通过那批样书打动重量级媒体和撰稿人,如今却连像样的东西都捧不出手。
“定金的事,我来想办法。”马泰奥见大家士气低落,直接拍板决定,
“实在不行我先垫一点,我不能让这个展垮了。”
一行人立刻用充满感激的目光看向他,沈郁棠顿觉马泰奥的光头都散发着天使般的光芒。
果然男人只有在掏钱的时候,是最有魅力的。
“你放心,这笔钱我们一定会补给你的。”
暂时解决了定金的问题,艾莉丝的神色却并没松泛多少。因为真正让她焦虑的,是邮箱里那一串未读未回的媒体邀请邮件。
“目前确认接受邀请的,就三家线上小型新媒体。”艾莉丝把平板递给沈郁棠,
“《RomeArtNow》、《YoungCurate》,还有一个刚起步的《Curatorialer》。”
“那几家有影响力的媒体一个都没有回复。”
沈郁棠接过平板,界面停留在Gmail里几封昨天发出的邀请信上。
她喉头干涩,说不出话,只紧紧蹙起眉头。
那三家小型媒体不是不重要,但她原本寄希望的,是几位真正能影响展览评价走势的大牌撰稿人。
他们的既不回信,也不出席,轻描淡写就给出了判断——这个策展不值得他们来。
“没关系,他们不回信我们也不能强求。先准备其他的吧。”
沈郁棠说着就要转身往展厅走,艾莉丝却在身后叫住了她。
“等等Ivy。”
她追上沈郁棠,
“我这边有消息说,Bruresca今晚会出席L&D艺术基金会举办的论坛酒会。”
“Bruresca?”
沈郁棠停下脚步,眼睛里闪动着惊喜的光芒。
他是意大利当代艺术评论界真正的权威人物之一,长期为《LaRepubblica》和《Artforum》撰写专栏。
业内不少年轻艺术家和策展人都把他的一篇评论看作是“入场券”
。
如果他能来现场看展,哪怕只是留下只言片语,都足以让这次展览的声量迅速打开。
而作为主策展人的沈郁棠,她的名字也将第一次真正被主流圈子看见。
这就是现实。
不被看见就不会被记住,在这个行业,被记住名字才是真正开始的那一步。
“所以你的意思是……我们去找他?”沈郁棠问。
“我们不一定非要搞到邀请函,也许就只是去见一面。万一他愿意给我们这个机会呢?”艾莉丝说着已经打开了Google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