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儿是林大郎的长子,孙子辈都要成家了,成了家再过两年不得添孩子,这一院子哪能住得下,紧紧巴巴,不如早点分家利落干净。
林父早几年就有这想法,拖到如今,家里人多事多,不如趁着孩子
们还没闹红脸,分了干净,兄弟三个感情还能好些。
“你娘都说开了,那就今年卖完粮,分了。”
“最近粮食收拾好,你们哥仨去城里卖粮……”
三兄弟应了声。
当日三人就跟媳妇儿说道了一通。
“是不是上次银子事闹的?”汤巧问男人。上个月,他爹去世,他俩回去奔丧,回来娘和五哥儿给了她十二两银子。
因为没分家,林家规矩是三房有私收都得交一半上去,像是大嫂带着孩子编东西,卖钱,回来就得上交一半。二嫂带着孩子养鸭攒蛋,也得上交钱。
汤巧和林虎回去一路,两脸彼此看看,都不知道要不要把这笔钱跟爹娘说了。
俩人纠结一路,最后汤巧说:要不,说了吧。
她怕到时候他们一家花钱,大房二房看见了,心里犯嘀咕,意思他们哪里来的钱,回头觉得爹娘偏心就不好了。
轮实话,男人排行最末,爹娘是有些偏他们三房。
以前爹没死时,娘家是奉元城做买卖的,老百姓过日子不提什么商籍,光看吃喝手里多少银子。汤巧背后有娘家‘撑腰’,面面上,公婆,两位嫂嫂待她都还行,虽然时不时说点酸话什么的。
可自打爹病倒后,日子就难了些,两位嫂嫂时不时跟她发难,言语顶几句,把爹娘偏心三房这话抬在面上,汤巧被堵的脸一阵青一阵白,也不好反嘴回去。
确实过去她家孩子得了点糖水、鸡蛋多吃一口等等事。
林虎听媳妇儿这么说,反倒心疼,因为这是媳妇儿娘家给的私房钱,哪能充公,但他也怕因为这事,后头俩哥哥知道了,到时候闹起来。
因此只能这么办。
回去后,汤巧把十二两银子这事跟婆母公爹说了,想着交六两,她小家留着六两也行,但没想到公爹婆母是一分钱都没要。
“咱们林家在村里也是实诚人,干不出来掏儿媳妇娘家补贴私房钱的事,你爹去了,三郎同你一起奔丧,这是他该干的,那是你娘、你弟弟心疼你,给你留的体己钱,你收着。”婆母说。
公爹在旁点点头。
这钱过了明路,汤巧听闻爹娘说的话,也安心了些,之后她要是动这个钱,也不怕被大嫂二嫂知道了。
结果——
当天晚上,林家就闹起来了,为了三房十二两银子,一闹还是闹了好几日,不是大声吵吵那种,说酸话、闹性子,小孩子们都有些抱团、斗嘴,不跟三房的玩。
‘那是我外祖母给我娘的钱’。
‘那我娘带着我编草席卖的钱,买了饴糖你吃没吃’?
‘鸭蛋你吃没吃’?
‘凭啥你家不用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