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左中允李明睿,一直跟随崇祯四处征战,经历较多,劳苦功高。
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崇祯满意谁?崇祯不满意谁?
他心里,门清着呢。
李遇知、宋企郊大喜,有这个崇祯身边的心腹协助,他们更有信心。
“李尚书、宋侍郎、李侍郎。”
“臣在。”
李遇知、宋企郊、李明睿同时出列。
“两京一十三省官员的考核,需要尽快完成。”
“关于考核、升迁,朕还有两个原则。”
“三个原则?”众人一怔。
崇祯点点头:“第一,官员要异地任职,不许在籍贯所在地任职。免得些许人情,放不开手脚,拉不下脸面,形成贪腐群体。”
“其二,要优先选拔农部下派各地,在田间地头,与百姓打交道,推广番薯成效好,熟知百姓疾苦的官员。”
“其三,要优先选拔敢于动真碰硬,清查田亩、追缴积欠的官员。成效突出的,要予以重用。只会和稀泥,毫无进展的,一律定为不合格,迁往西北或边远地区。”
“总之,要尽快完成考核,凭考核结果,尽快完成官员升迁、调动、罢黜,确保各省、府、县稳定运行,确保朝廷政令畅通,改革之计大行。”
“臣遵旨!”
吏部三大员,立即大声领旨,信心满满。
大殿之中,众臣震动。
如此考核,崇祯皇帝想要动真格的了。
他们手里的隐田,得尽快处理。或售或送,再不敢耽误。否则,乌纱不保啊!
处理完紧急政务,朝会散朝之后,崇祯在首辅范景文、户部尚书方遇贡的陪同下,又参观了大明军器局,又看到了徐拱、徐勇两位大明“徐工”。
范景文兴奋介绍:“陛下,如今,北方饥民、流民都被密云铁矿、门头沟煤矿、琉璃河水泥厂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