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第一个月,战火自然不会管你什么元旦。
在南太平洋,盟军舰队也算是小有胜利,一边压制了斐济和萨摩亚等地的海空力量——
国防军在唯提岛、阿皮亚、帕果帕果驻有两个师,美国人暂时不想出兵夺取。
虽然这留下了潜艇袭击的风险,但航空兵的进驻还是缓解了这个问题,太平洋毕竟不是大西洋,航空作业效率高得多,反潜要更容易些,在大西洋干了大半年了,美国海军航空兵多少也积攒了一些经验了,拿到太平洋是完全够用了。
而且,美军在此地拥有优势的海空力量,靠东南方的阿皮亚和帕果帕果上面的中国部队估计得先考虑未来自己会不会被饿死的问题。
唯提岛的补给虽然还没断,仍有运输船来往,但补充还是很困难,尤其是7号后,美国人派出军舰在富纳富提群岛巡逻,当地只有2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完全不是对方的对手,船队损失很大,难以为继,估计要不了几天就得断供。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重启传统航线的需求和收益更大,冒些风险也是完全值得的,而且这样的风险不会持续太久;
另一边,盟军舰队又对凯恩斯发动了一次突袭,效果整体还不错,虽然双方没有战舰损失,但处于弱势方的国防军受伤情况还是要比盟军严重不少,运输船队也遭遇了比较沉重的打击。
海上的胜利一方面让麦克阿瑟急切的想要做出点什么来证明自己,另一方面也确实为他提供了便利。
首先,对于双方而言,物资补给上的问题在这段时间已经彻底翻倒了过来。
于国防军而言,在海上,国防军的运输船数量有限,舰艇也不宽裕,运输途中的量称不上富足,只能说略微超过战役所需;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临时港口区域还被盟军部署的新式火炮纳入了打击范围内,再加上航空力量的对比变化,不到两周时间,接收损耗翻了四倍多,每周仅能供给约1500吨物资,不足进攻准备的45%;
从长远来看,澳洲方面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得到海军的充分支援,因此在这段时间内不应发起主动进攻,岸上的两三万人自保有余,应尽可能的固守陆地,在海空力量的支持下,维持登陆场,以待后续增援。
而对于盟军来说,他们的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持续空袭对铁路运输的影响,现在是要小得多了,澳军东平西凑再加上美军新增援的卡车撑起了公路运输线,对于一个主要基地远在800公里外的空军来说,破坏公路运输是不现实的。
然后,盟军就开始准备反攻了,除了原本就在凯恩斯的第10步兵师外,澳军还派出了第1装甲师和第4步兵师,而麦大帅也要求美军第2步兵师赶赴凯恩斯前线,与澳军一同将中国人推下海。
在他们对面的国防军包括机动6师、陆战4旅和第9野战重炮旅,以及第3装甲师的两个中型坦克营。
这个兵力是澳洲方面军司令部计算后的结果,就凯恩斯这座小城的战场宽度来说,这些兵力足够撑起最小范围的防御,兵种搭配攻守兼备;
同时,在后勤方面,按照阻碍公式计算得出可以维持的最短和最长时间,再根据本土提供的速建货轮预计下水时间和分配比例,即可作为兵力
计划的基础信息。
1941年1月7日,
盟军发动了“信天翁”行动,
投入约6万兵力,向国防军所占领的北城区和郊区发动了进攻。
凯恩斯纵队的指挥官、机动6师师长屈叔则很敏锐的把握到了美澳联军之间的脱节,且美军训练水平显然不够,因此利用部队的机动优势,集中火力向美军负责的西郊发动反攻。
通过一天一夜的战斗,成功击溃了美军,美第2步兵师损失了整整两个步兵团,当场成了残废,火炮、汽车、坦克和补给丢了大半。
随后,纵队又快速折返,对南方的澳第4步兵师发动反攻,在南方打开了一个缺口,但两个方向的快速移动让澳军第10步兵师抓住了机会,迅速向东方突破,形成了一条底宽1。2公里、顶宽0。5公里、长1公里的包含两条街道的突出部。
双方围绕着这个局部战场展开了多次争夺,战斗大约持续了一周,由于装甲部队的损失过于严重,澳军不得已暂停了攻势,战线再度回到了战前的状态。
凡事无独有偶,美国陆军的露脸仗打的并不好看,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
而且,由于西边的德国人大体上处于攻势,没有后顾之忧,战况还更加奇葩。
自从美军在去年年末登陆伊比利亚半岛后,便加入了防线的构建中,而德美两军自然也很快就发生了接触,不过这些战斗无一例外规模都很小,多为连排级的遭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