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德利的眼神淡淡地扫过去:“至于《皇家海军是如何炼成的》,这篇在海军部闹得最凶。你们匿名引述某皇家海军水手的爆料,声称皇家海军采购的橡木其实是被海水泡过的旧浮木,而官员仍然以新料的价格结算。除此之外,你们还暗指某个海军委员会的评审在船厂里收了两百镑的‘检验费’。杨先生,您了解伍尔维奇船厂里的战舰造价吗?两百镑连我都收买不了,您居然认为可以收买一位海军委员会的委员?”
杨的指尖终于停在桌面,他沉默了一会儿,放下外套重新坐回了谈判桌上:“金警官,这里面恐怕有误会,这些东西可不是我们写的社论,而是读者来信专栏里面的内容。读者在信中怎么写,写的是什么,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况且,读者来信这个环节也不是我们《太阳报》发明的,而是《泰晤士报》起的头。”
莱德利看着杨重新坐回椅子,嘴角的笑意又渐渐回来了。
“很好。”他放下那些文件,开诚布公的开口道:“我相信误会确实存在。不过杨先生,您也说得没错,读者来信这个栏目确实是新闻史上一项伟大的创造。”
莱德利特意停顿了一下,拿出了警务情报局那套拿捏犯人的审讯方法:“现在几乎全国所有的报纸都有这么一栏,《泰晤士报》有,《晨邮报》有,《纪事晨报》也有。它给普通人一个发声的机会,这一点没人否认。可问题在于……”
莱德利敲了敲桌面,语气忽然变得锋利起来:“虽然您不能控制读者写什么,但您能控制让不让它见报!”
杨抬起眼,眉毛几乎拧成一团。
“如果收到这些信的是《泰晤士报》。”莱德利继续说下去:“他们会删掉那些明显失实的信件。就算再有噱头,再能提升销量,只要内容不符事实,托马斯·巴恩斯也绝不会让它登版。因为他们知道,新闻自由可不是信口胡诌!”
杨想要开口辩解:“我们的编辑原则是……”
“编辑原则?”莱德利粗暴地打断了杨,他压根不给对方解释的机会:“您说得太对了。我差点忘了,确实有些报社,根本就没有什么编辑原则可言。”
他低下头,在公文包里又摸出了一迭报纸甩到了杨的眼前,那一张张的,全是《讽刺家》的报道。
版面上密密麻麻的排版几乎把整张纸都挤满,标题下则是《讽刺家》一贯夸张、挑衅、阴阳怪气、无所顾忌的行文。
莱德利伸出手指在《讽刺家》上轻轻一敲:“比如《讽刺家》的巴纳德·格雷戈里先生,他倒是对读者来信这个栏目颇有心得。据我所知,《讽刺家》的读者来信有一多半是他自己写的。他常常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编的信,署着假名,借着‘民意’的外衣去敲诈勒索。不是在读者来信里暗示比彻姆伯爵夫人与威廉·伯顿先生偷情,就是暗示尼尔德夫人刚生下的孩子对于最近才完婚的尼尔德先生而言,是个‘不愉快的意外’。”
杨的嘴角抽动了一下,但很快又抿成了一条线。
“当然。”莱德利轻描淡写地接着说道:“格雷戈里先生这位‘新闻斗士’,的确曾经是您的同行。1832年那次,他因为影射比彻姆伯爵夫人和伯顿先生的丑闻被起诉。1834年,他又因为暗示尼尔德夫人婚前有私生子而再度锒铛入狱。每次被抓,他都声称自己不过是刊登了读者来信,是公众的声音,是新闻自由的体现。可结果呢?结果是,他的读者都没进监狱,只有他自己进去了。”
莱德利说到这里,微微一笑,把那迭《讽刺家》推向杨。
杨看着那迭《讽刺家》,神色阴晴不定。
“假名、影射、匿名信,这些都不新鲜。”莱德利又补了一句,声音几乎近乎随意:“当然,我不认为《太阳报》如今已经堕落到《讽刺家》的地步。毕竟,您还是有分寸的。”
“但问题在于……”莱德利忽然压低嗓音:“您刊登的这些读者来信,还真让财政部和几位议员坐立不安。所以,如果今天事情能够解决,那肯定再好不过。可如果解决不了,那您就只能去和议员们的律师以及财政部的法律顾问谈了。”
这话一出,杨的表情彻底僵硬了。
他猛地站起身来:“少和我来这套,就连威廉·卡彭特那种温吞水的家伙都进过牢房,你觉得我会怕你拿官司来吓唬我?对于我们这帮新闻从业来说,进牢房有时候未必是什么坏事,《太阳报》绝不可能向政府低头!”
“或许吧,毕竟连巴纳德·格雷戈里先生这种诽谤惯犯都在狱中写信喊冤呢,他也说他只是想让人民的声音被听见。”莱德利缓缓站起身,顺势整理了一下外套:“我从一开始就说了,我没有半点想要威胁您的意思,我今天过来只是想要解决问题。但遗憾的是,您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
杨看到莱德利起身要走,赶忙拦在他的身前:“关于你刚刚提到的那些文章,我们在之前白厅问询的时候,就已经给过答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