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小说网

快看小说网>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咖啡就蒜百度百科 > 第1697章 乐的第一缕高光(第4页)

第1697章 乐的第一缕高光(第4页)

。。。。。。

大厅最后一排靠边的位置,光线被高耸的座席阴影切割得有些黯淡。邹杰和周帆并排坐着,像是刻意将自己隐匿在这片喧嚣与光芒之外的角落。

周帆的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努力越过前方层层叠叠的人头,聚焦在台上那个清晰而自信的身影,以及他身后不断切换的PPT上,又不时偷偷瞟向邹杰紧绷的侧脸,生怕惊扰了什么。

“。。。。。因此,我们提出的控制概念,并非意指一个静态的、单向的投射,”李乐的声音平稳传来,“它更接近于一种动态的、相互建构的过程。”

“平台在投喂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和校准我们的偏好,进而强化乃至扭曲其自身的投射逻辑。这就像一个不断调整角度的哈哈镜,我们在镜中寻找自我确认,而镜子本身,也因我们的凝视和反应而变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邹杰的瞳孔微微收缩。他听到李乐引用了几个关键的数据模型,展示了几张动态演化图,清晰地刻画了信息壁垒的形成和社群极化的路径。

这些模型和图表,其精巧和深度,远非他那个拼凑出来的框架可比。

更让他心惊的是,李乐并非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到了算法逻辑与用户认知交互的深层机制,这正是他试图触及却始终隔着一层迷雾的核心。

“他在用数据讲故事,”邹杰心里有个声音在低语,“而且每个故事都指向同一个结论。。。。。。结构的韧性源于微观互动的累积效应。我,我只是在罗列现象。”

周帆小声道,“邹老师,他,他这个动态模型,好像比我们那个。。。。。。”

“嗯,”话没说完,就被邹杰一个点头打断。

这时,李乐切换了PPT,开始讲“食人鱼效应”的三种触发情境分析。他结合了几个近一两年发生的、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论事件案例,用清晰的数据流和关键节点分析,演示了信息如何像嗜血的食人鱼般瞬间聚集、撕咬,并迅速改变局部“水域”的权力生态。

“注意看这里,”李乐激光笔的红点停留在某个时间序列的陡峭峰值上,“当某个议题触及到群体中广泛存在的认知代偿需求,即对简单答案和情感共鸣的强烈渴望时,一点微小推波助澜,就能引爆大规模的食人鱼式攻击。”

“这种攻击的边界是流动的,破坏力是瞬发的,而事后往往难以追溯真正的源头。”

邹杰咬着嘴唇,他报告中也有类似案例,但他的分析停留在道德批判和现象描述,远没有如此精细地剖析其内在的社会心理机制和技术助推因素。

李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展示出的图表,甚至每一个恰到好处引用的文献,都在他脑海里激荡起复杂的回响。

那不仅仅是对一场高质量学术汇报的纯粹欣赏,更夹杂着一种被全方位比下去后的无力感,以及一种。。。。。恍然。

他看到了自己曾经构想过,却因数据匮乏或方法粗糙而无法实现的模型雏形;

听到了自己隐约触及,却未能精准提炼和清晰表述的核心机制;

感受到了那种将宏大理论思考与细腻实证分析巧妙融合的学术驾驭能力。

这种感受,比前一天在台上被当众质疑、被藤岛发难、甚至被武田“劝退”时,更加深刻,也更加残酷。

那是一种建立在充分理解之上的、对距离的清醒认知,无处可逃,也无法自欺。

当李乐在台上提到“某些研究虽然注意到了微观互动中的规范起源,但在理论提升和机制挖掘上尚有不足”时,邹杰的嘴角几不可察地抽搐了一下。

这轻描淡写的一句,或许指的就是他那份研究中仅存的、被李乐称为“有点意思”的边角料。

一种混合着不甘,还有一丝奇异感激的情绪,涌上心头。

李乐没有在公开场合将他踩入泥沼,反而在私下点出了那点微光,现在,又在台上展示了这条路如果真正走下去,应该是什么样子。

“。。。。。。因此,我们认为,算法并非简单的工具,它更像是一位不断工作的镜匠。。。。。。。”李乐清朗的声音在大厅里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说服力。

邹杰闭上了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耳边是李乐逻辑严密、证据充分的阐述,以及台下偶尔响起的、表示赞同的轻微附和声。

想起了武田昨晚在那家小餐馆里,那看似温和实则冰冷的“建议”;

想起了自己那个虽然被李乐指出些许价值,但整体上支离破碎、充满硬伤的研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