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闻仲打了个哈哈,应付过了这个场合。
最后,闻太师的赏赐是同君王亲舅舅一样的国公之位,只是仍旧任职太师,负责管理朝廷兵马。
殷郊沉沉地看着闻仲:“太师大人,整个朝堂之中,寡人最看中的就是你了。”
众位大臣又是一阵沉默。
殷郊好像全然不觉,又亲自展示了他将北伯侯领地分为三省的舆图。
一时之间,朝臣们的情绪又被调动了起来——这才多久,朝廷的舆图就扩大了如此之多,无论是赋税,还是其他方面的增长,都是令人激动地好消息了。
可是,这气氛却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眼见着殷郊封赏完闻仲之后,却对其他的人员一字不提,全然没有论功行赏的意思,朝臣之间渐渐有了**,就连闻仲都看不下去了。于是,跪下请殷郊封赏他手底下的兵士们。
论功行赏,本就是此次宴会的目的。
可殷郊却像是全然不知道那些普通兵士的功劳一样,将闻仲扶了起来,笑道:“此次我军大获全胜,全靠太师有勇有谋,孤应该谢的,是太师才是。”
他不愿意封功的,自然是以为此次在战争中立功的兵士,正是风凝的学校蓝庠中出来的学子。
一时之间,连风凝的眼中也露出了寒芒。
殷郊似是颇为享受风凝的反应。
少年登上王位之后,逐渐显现出来了遗传自他父亲的恣睢,连带着身在帝王之位,掌握生杀予夺而逐渐养成的傲慢,风凝恍惚之间只觉得,站在高位上的那个人不再是殷郊,不是那个当初离开太师府时候,登上马车还要回头看上她一眼的少年。
而是另一个纣王。
没有什么师徒情深,也没有什么你恭我让,风凝和殷郊,本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他如同一条鬣狗一般,盯着风凝好一会儿,盯到周围的声音又小了下去,才笑道:“孤自然要考虑众位将士的功勋。这样罢!三省初定,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这些将士里——陆绎,便任县丞之位,如何?”
风凝眼中的冷意更甚。
陆绎是蓝庠的优秀毕业学生,虽然文化课学得不怎么样,民生和道术这两门课学得也不行,但兵法却极好。好到能在其他几门专业课都不怎么样的时候,还能得到一个优秀毕业生的称号。
同时,因为其他几门功课不好,所以无论是科举,还是风凝成立的研究院等等,都没有真正合适他的工作。
说他期待战争有点不合适。但是,好不容易等来了北伯侯反叛,陆绎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投身于军戎。他不过是一个文弱书生,在军营之中摸爬滚打,好容易在前线屡次献策,才能让闻仲屡屡得胜,大大推进了打下北地的进程。
若是论功行赏,陆绎理应是除了姬昌之外,升官最多的那个人。
单论升官级数,殷郊做的并没有过分的地方,县丞这个官职,的确要比陆绎在武官体系中应该升到的官职更高。但问题是,这县丞是刚回来的北方三省的县丞,是一个文官,而陆绎在民生,在文学上面本就不擅长,若是被指到那里做县丞,就不是提拔了,而是要绝人家之后的升迁之路!
陆绎显然也明白这一点,听到殷郊的安排,一下子愣在那里,也不知道该不该谢过旨意。
就在他惶惶然之际,忽然听得一个女声道:“陆绎,还不谢过大王?”
说话的赫然正是风凝。
她心中怒极,竟不再尽量避免和自己的学生扯上关联,以免影响学生的仕途——仕途已经被针对成这个样子了,其他的还有什么所谓?风凝几乎要和殷郊撕破脸了,冷笑道:“感谢大王的爱才之心。”
殷郊也起了几分性子,几乎有点咬牙切齿了:“比不过老师对学生的怜惜之意。”
不管如何,陆绎的职位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