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华初来乍到,忙忙碌碌许久才把这家树苗儿童出版社全盘接收,但面对的,并不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场面,而是桌上近两年严峻的公司数据。
她一份接一份看过,越看脸色越沉。
一旁的秘书不敢开口,等到她把账单拍在桌上,“啪”的一声,她肩膀也抖了一下,不敢开口,但新来的总经理却脸色难看地问了:“入不敷出,已经连续三个月入不敷出!”
秘书嗫喏开口:“我们出版社引进的书被那些大公司打压,卖得不太好,现在库房里还积压着好几批,现在欧美的引进费越来越贵,但大众家长的口味却在改变……”
张安华攥紧拳头,她可真是接了个烂摊子。
张安华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她扶额思考许久,心思杂乱,却怎么也想不出办法,树苗出版社底下的分公司好几个,儿童出版社只是其中规模最小的一个,要是再这样下去,说不准没几年就要倒闭了。
那她这个总经理不就成笑话了?
收益,收益,但收益从哪儿来?
她以前在玩具公司,和儿童出版社很熟悉,但也仅仅是熟悉而已,并不算业内人士。她只知道,现在港城几家大出版社如日中天,哪怕是买儿童读物,师奶们也更认可它们的,而剩下的小公司只能吃些残羹冷炙,让员工们不至于饿死而已。
她必须打破这个困境,但是该怎么办呢?
张安华敲了敲桌面,忽然抬起头来,“把公司现在的出版读物信息都给我拿来。”
秘书赶紧去了,这些都是现成的资料,她十分钟再回来后,手里便多了一堆文件夹,她恭敬地递给张安华,“这些是近十年的资料,总经理您看。”
张安华翻开最上面一本,挨个浏览了起来。
树苗儿童出版社偏向传统,出版的都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柳林风声》这样的老牌国际知名作品,好当然是好的,但所有出版社都出这些,树苗有什么优势呢?
她皱着眉看了一遍,“没出版什么近几年的新兴作品吗?”
秘书摇头,看着自己鞋尖,“没有。”上一任总经理是个保守懒散的,天天想着怎么弄权往上提拔,根本不把心思放在出版社上,当然,他现在已经失业在家了。
张安华的眉头皱得更深了,怪不得发展成这个样子呢。
时代在改变了,港城的经济越来越繁华,孩子和家长们的眼光也在改变了。
因为出版社的规模和名气,张安华知道,比传统知名读物是不可能比过大公司的,现在她最要紧的,是先搞一些什么手段,不管是弄好的能打破困境的儿童读物,还是在电视上请歌星影星宣传,总之,先把盈利拉上来,不然她觉得自己要不了多久就要失业了。
但请明星宣传可是大价格,虽然效果好,但她现在付不起这个支出。
可找能盈利的别家公司还没有的新作品,也不是那么好找的。
怎样出奇制胜呢?
张安华焦虑地抓着自己头发,不经意间转头,看到桌角一张被压着的红色纸张,只露出一个角来,似乎有些熟悉,她皱着眉拔出来,“这是什么?”
秘书扫了眼,“这是内地广交会寄来的邀请函。”
广交会?
张安华一愣,她下意识看了眼桌面上的台历,4月15日,广交会居然已经开始了,她忙着交接新公司业务,都忘了这事。
她心烦意乱,随手放下邀请函,忽然想起去年在秋交会上认识的一个人。
张安华沉思片刻,忽然抬头道:“给我订一张明天的船票,我要去广市。”
秘书一愣,下意识点头,但心里却在想着:公司都要倒闭了,去广市干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