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硅集团和比亚迪的两位掌门人碰面,再加上一位极其关心新能源发展的领导,这样的看展之旅自然更加吸引媒体的注意。
虽然万领导之前就示意记者不用跟着,但还是有长焦镜头的拍摄,而随着三人的谈笑,更有进一步过来试图采访的媒体。
相较于对车展上新能源车型的针砭,俞兴面对镜头就只是微笑,几乎没有回答问题。
万领导看到眼里,没有立即询问,而是又关心了“九州”上市前的一些细节以及俞兴对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看法。
“我们的用料和标准都对得起价位,和竞品的对比也没问题。”俞兴原本心里确实有一定的忐忑,但真来到车展看到几十又上百万的混动车型,心态就不同了,“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上来就能卖好,可能也需要过程。”
万领导笑着调侃道:“俞总,你把自家产品说那么好,这时候怎么又要露怯了?”
“不是露怯,而是客观情况。”俞兴直言道,“车是大件,消费者得考虑很多因素,姑且抛开品牌价值不谈,我们薄弱的线下网络就是一个他们会考虑的问题,如果只在省会有网点,一个省里其它城市的人买车用车,碰见问题都要开几百公里或者拖车过去,那肯定很难转化成购车用户。”
“我们要做重点市场和重点城市,也存在这样的考虑,市场都是一步步拓展的。”
王川福听到俞总这样的讲述,点头称赞道:“俞总很冷静啊,我很喜欢俞总从事实出发的风格。”
他又笑道:“我们今天展台上的‘唐’是有座椅通风的。”
“市场就是客观的嘛。”俞兴故作惊讶,“原来装上座椅通风不费事啊,这样的话,那我等下就得下单买一台回去开了。”
两人一个对视,都笑了起来。
万领导见状,追问情况,继而才知道“唐”还真有根据俞总建议而进行的更改,不由得惊讶于他话里的“含金量”。
王川福今天很捧场:“俞总说话向来是有含金量的,听说那些互联网公司为了不让俞总说话,还给碳硅集团投钱,这真是国内独一份,让人自愧不如。”
他提的是企鹅和阿里对碳硅集团投资的事,现在回头看,这个事简直好笑又古怪,但它偏偏在当时发生了。
王川福第一次知道的时候都怀疑企鹅和阿里那样的大公司简直像草台班子,后来又觉得里面存在什么利益勾兑。
俞兴礼尚往来:“我那点算什么含金量,王总能让巴菲特买公司股票,这才是真正的含金量,我真打算手里有闲置资金就买一些呢。”
两人相互捧了一会,话题回到整个新能源行业之上。
俞兴依旧是从事实出发,提出两个行业方面的现状。
一是国内充电桩协议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会导致车企快充口和第三方充电桩的不兼容。
二是随着行业的进步和发展,电池能量密度的标准也需要提高。
王川福很赞成第一点,还立即表态愿意与碳硅集团在这方面有所合作,至于俞总所说的第二点,他就觉得有些鲁莽而保持沉默了。
两人都是车企董事长,领导又是多年来关心新能源的领导,能量密度的标准听起来有些委婉和隐晦,但他们都知道内里某些意思。
目前的国内补贴是以续航里程为核心标准,门槛是纯电的50公里续航,所以,很多车企的车型都是擦着拿补贴的门槛来装载电池,目标并不是要如何做好一辆车,仅仅是为了吃到补贴。
低续航、低成本的车型只要涌入市场,车企就能赚钱,至于怎么涌入,甚至是否真的到了真实车主手里,这就存在操作空间了。
一旦政策没有强制要求,不少车企实际是完全没有升级动力的,哪怕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在这两年已经进步很大。
只是,这种话在领导面前提出来,简直像是在断人财路,甚至显得很有吃饭砸锅的嫌疑。
王川福缄默,心里难免叹息,俞总毕竟还是年轻,类似的声音需要斟酌才是,这要是传出去就是极其得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