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使臣陆续抵达京,众卿可有何事要奏?”
礼部尚书郭参快步出列,启奏:“前几日北漠馆舍突发火情,所幸扑救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财物损失亦在可控范围内,臣已安排鸿胪寺卿范,依各国习俗,细心照料。”
梁砥闻言,上前禀奏:“陛下,禁军已加派人手,加强四方馆防火巡查,定不让此类意外再度发生。”
皇上微微皱眉。
这时,郭参又接着说:“陛下,关于四方馆走水一事,北漠使崔协自觉玩忽职守,已自请革职,以谢罪愆。”
皇上这才微微颔首,嘴角微扬,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神色,他继续道:“魏国公世子崔协,就北漠馆舍失水与前著作郎祝择现暗通北漠一事,自无德无能,不配世子之位,故而自请褫夺魏国公世子之位,削为平民。”
朝堂之上大臣们面面相觑,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此时,有大臣出列,谏言:“陛下,魏国公世子虽有错,可他曾救过先皇性命于大雍社稷有恩,如此惩处,未免过于严苛。”
龙椅之上的皇上闻言,眉头微皱,语气中隐隐有不忍之意:“朕并非不念旧恩,崔协于皇家救命之恩,朕铭记在心,只是他一再恳求,自言国法森严,必要赏罚分明,不可为他一人破例,他实在坚持,朕无奈只得应允,谁料他又言自己失职,魏国公有失察之责,再度让朕褫夺魏国公一脉世袭之权,以儆效尤。”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大臣们再度议论,袁琢听到他旁边的那位大臣轻声道:“世子当真是极好极好的人呐”
袁琢会心一笑。
旋即,参知政事孙休快步出列,高声道:“当日于天宸殿内,陛下顾念旧情,不忍责罚,后世子强烈要求自我惩处,以正国法!”
梁砥率先反应了过来大声道:“陛下圣明!”
众大臣见状,愤愤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高踞于龙椅上的人微微抬了抬手:“平身,此事已然定论,往后众卿当各司其职
,莫要再出此类差错。”
袁琢立于群臣之中,微微垂眸,内心暗暗惊叹。
皇上此招看似以正国法,实则是借着这个由头,褫夺魏国公世袭之权,轻而易举地削弱了魏国公一脉的势力。
魏国公虽位列公侯,尊荣加身,腹内却无半点才学,如今他能稳坐国公之位,一则仰赖祖上荫德,二则因其夫人卢氏祖父为一代大儒,众多门生在朝为官,念及师门恩义,对魏国公多有袒护扶持,这才勉强维持住他在朝堂之中的虚浮体面。
这般倒也不至于让圣上除之,可偏偏歹竹出好笋,魏国公膝下二子,才是圣上真正忌惮的。
庶长子崔起,虽以考荫入仕,却已然凭借自身本事闯出了一番天地,崔起为人,豁达健谈,交游广泛,官场之上如鱼得水,市井之中左右逢源,人脉在大雍可不谓不广。
嫡次子崔协,温润如玉,性行温良,虽有救驾之功,却并未恃功自傲,任职四方使期间,行事严谨,得京城众多贵女青眼,倘若他与高门大户结了姻亲,于圣上而言更是威胁。
散朝后,袁琢如往常一般回府习武,被袁阿翁喊去用早食后又被他推着和祝昭一起到了书房。
“你这么多书案,能分我一个吗?”祝昭眼巴巴地问他。
袁琢沉默了片刻,慢慢抬起了眼:“恐怕不太行。”
“你这”祝昭看了眼几张书案,又看了眼袁琢,“这么多呢,是不是?再说了,我如今因你被困在了这书房,走又走不得,坐也坐不得,也不是这么一个招待法儿吧?”
“我的书房里没有公务机要,你若是想读书,随时可以来。”袁琢又默了几息,说了句毫不相干的话。
祝昭蹙眉,却又听他道:“窗下书案分你了。”
祝昭顿时喜笑颜开,袁琢放下墨条,慢慢抬眼:“你去了?”
“什么?”祝昭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你给了你长兄和你三姐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