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费工夫!今年竞争特别激烈,他们指定一个也考不上。”
“不要理会他们。”在滑竿上闭目养神的程秀才,这时出声呵斥道:“凝神静思。你们的对手是县里的高才,不是这些只能当陪衬的粗人。”
“是。”程家子弟忙躬身受教,只好老实闭嘴,换别的方式平复紧张的心情。
~~
山里人都是铁脚板,半个时辰就行至太平镇。
此时太阳才刚刚越过群山,晨光给这座依山傍水,青瓦木楼的古镇,镀上了一层淡金色。
这里是太平千户所驻地,也是赤水河上最重要的渡口,还有座石基木梁的拱桥,连通永宁与对岸的播州。
自然,太平镇比二郎滩大多了,也繁华多了,整个镇上有近千户人家。各式各样的店铺足有几十家,可以买到几乎所有的日用品。甚至还有一座青楼。
但真正让太平镇名声大噪的,却是建在镇南边观山脚下的那座太平书院。
这座书院始建于永乐年间,占地十多亩,白墙黛瓦,院内植古柏掩映,墙外有芭蕉点缀,跟大西南粗粝黢黑的建筑,画风完全不同。
书院外,还有数百亩学田。其中半数是卫所拨给的,另外一半则来自士绅捐赠。
这时节学田里没庄稼,却乌泱泱全是人,把苏录一伙都看傻了。
“妈卖批,这得多少人啊?”小胖子苏浪目瞪口呆。
“少说三四千吧。”少年们约摸了一下,不由脸色大变道:
“就算只一半是来考试的,那也得有一两千了。”
“到底是一千还是两千,那差的可大了。”瘦高个嚼精儿道。
“一千两百人!”一个严肃清朗的声音响起,众人便见苏满自人群中昂首行来。
周遭人群看到这个面如冠玉的年轻人,身上穿着纤尘不染的白色学袍,愈显玉树临风、卓尔不群。简直就是他们想象中自己或自家子弟,未来该有的形象。
“兄长。”同族的少年们没有敢叫他春哥儿的,全都乖乖行礼。
“大哥。”苏录苏泰也赶紧问安。
“嗯。”苏满点点头,又向诸位长辈行礼,方接着说道:“往年的考生,也就六七百左右,这次足足多了一倍。”
“为啥子哟?”长辈们不解问道。
“因为从这一届开始,会择优选送学生,去鹤山书院念最后一年。”苏满耐心解释道:“这对考生员,乃至考秀才,都有莫大的帮助,所以今年不光一县三卫,连永宁和播州的也来报考。”
“好家伙,”苏录倒吸口冷气,问道:“那会扩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