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决赛第二组。
即将开始。
set。
运动员都做好了蹲距式准备。
加文·斯梅利首先启动,他的启动动作明显带有模仿前辈的痕迹——蹬离角度39°。
但发力方式却更偏向迈克尔·罗杰斯美式的“协同性”:髋、膝、踝并非同时爆发,而是有0。01秒的依次激活间隔。
这种“折中策略”源于他的身体尚未完全成熟,肌肉力量与神经控制能力不匹配。
既想发挥自己选手快肌纤维的爆发力优势,又担心技术动作不熟练导致打滑。
落地时,足尖与足跟几乎同时接触地面,这是一种“安全型”选择——全掌接触能最大程度增加与跑道的摩擦力,即使某一侧打滑,另一侧也能提供支撑。
这种动作背后是对雨天环境的谨慎:年轻选手对湿滑地面的适应经验不足,通过扩大接触面积来降低风险。
但这只是看起来不错……
事实上。
问题很大。
因为这么跑……
时代已经落后了。
版本不行了。
首先是蹬离角度与发力时序的矛盾。
蹬离角度39°的前倾姿态需要强大的核心刚性支撑,而他髋、膝、踝依次激活的发力方式,会导致躯干前倾时缺乏同步的下肢推力作为“支点”。
原理在于:前倾姿态下,身体重心投影点位于支撑点前方,本应通过下肢瞬时爆发的反作用力抵消前倾带来的失衡风险,但发力时序的延迟会让躯干在0。01秒内处于“无支撑性前倾”状态——如同推一个前倾的箱子时,先推底部再推中部,箱子会因受力不连贯而晃动,额外消耗控制平衡的能量。
其次就是全掌触地启动虽增加摩擦力,但违背了短跑启动阶段“滚动式触地”的生物力学原则。
正常启动时,足尖先触地,减少制动,随后通过踝关节跖屈让足跟过渡,形成向前的滚动势能。
而全掌同时触地会让足跟直接承受垂直冲击力,相当于每一步都有一个微小的“急刹车”——地面反作用力的垂直分量占比增加15%,不仅浪费向前的动力,还会迫使小腿肌肉额外收缩来缓冲,导致肌肉疲劳提前出现。
而且这么做会容易让膝关节106°的半折叠状态。
使摆动腿的转动惯量,物体转动时的惯性,比完全折叠大8%。
根据角动量守恒原理,转动惯量越大,相同肌肉力量下的摆动速度越慢。
等于直接导致自己摆动腿前摆时间延长,进而使步频无法提升——
使得每一步的“空中时间”增加,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的有效蹬地次数减少,启动阶段的加速效率被削弱。
当然。
他这么做可能是因为下雨。
想要增加摩擦力,让自己启动更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