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小说网

快看小说网>地府的设定 > 第93章(第3页)

第93章(第3页)

所以,他嗫嚅着说出半句,还是只能默默看着皇帝展开绢帛,一字一字打量曹睿的亲笔信。少帝写的信没有任何特殊之处,无非是褒奖重臣旧日功勋,痛斥西川下作手段,再次表达信任而已;算是四平八稳,妥妥当当的公文,找不到什么疏失之处。

但老登仔细看过数回,手指一列列划过法度严谨的文字,却在绢帛的中间停了下来。

这一段是少帝在追忆司马懿往昔为魏室所立下的汗马功劳;鼓励司马侍中顾念旧日君恩,不要顾忌一时的诽谤,大着胆子实心办事;考虑到少帝登基未久,威望不足,引述前代的事迹也很正常,不过……

“这里。”

刘先生敲了敲帛书:“其他都不要动,单把这一句‘仰体先帝知遇之隆’改了,改成‘仰体祖宗知遇之隆’。”

站在一旁的穆祺:???

他茫然片刻,谔谔不解;可眼见刘先生神色肃然,显见绝非玩笑,还是只有迟疑上前,在机械臂的中枢系统里敲下这一句改动。不过,一边输入命令,一边却难免大起疑惑:

——不是,这两句话有区别吗?

“仰体先帝知遇之隆”——希望司马懿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仰体祖宗知遇之隆”——希望司马懿感念祖宗的知遇之恩。这两句话不就——

……诶等等,等等,这两句话好像真有点不同。

穆祺略微张大了眼。

所谓“仰体先帝知遇之隆”者,先帝当然指魏文帝曹丕。而曹丕对待司马懿,的确也可以算得上是推心置腹、信任有加,否则绝不会临终托付以大事,将国家的命运寄托于外姓之上;可如果把这“先帝”换成了“祖宗”嘛……

当然了,魏文帝同样也是曹魏的先祖,所以这个替换在语义上没有任何问题;可设若寻根究底,那真正奠定曹魏祖业、可称为魏朝之始祖的,必然只有魏武帝曹操;而曹操之于司马懿的隆重“恩典”,那恐怕就有另一个含义了。

当年魏武帝是怎么征召司马懿的?直接出兵抓人,不当官就得下狱;当年魏武帝又是怎么看待司马懿的?“司马懿必预汝家事”!这样的“知遇之隆”,是司马懿可以消受、愿意消受的么?或者换而言之,有如此光辉事迹辉映在前,那信中特意提一句什么祖宗的“知遇之恩”,是不是就隐约有了一点阴阳怪气、乃至暗自威胁的微妙含义?

——自然,这个含义是微妙的,这个暗示是模糊的;如果单单于纠结文字,没有任何人能够指出这个替换的不妥。仅以逻辑判断,它依然是一段洋洋洒洒、冠冕堂皇,热心鼓励重臣的好文章,大概只有天下最敏感、最细心、最阴鸷多疑的人,才能从字里行间隐约看出来那一点尖刺一样、无可辩解的恶意。

……可是,司马宣王不恰恰就是这样敏感、细心、阴鸷多疑的人物么?

最诡异也最奇妙的是,就算宣王觉察出了隐含的恶意,他也不能质问什么;因为这篇文章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少帝的原意,毫无争议的御笔;所有隐秘的要害,只在“祖宗”两个字——但宣王难道还能派人远赴洛阳,特意询问皇帝一句,为什么要在信中用“祖宗”么?

无从辩解,无从对证,甚至无从解惑;仅仅潜移默化,而尖刺已经扎入肌骨,万难消弭。这大概就是传闻中文字杀人的阴狠技术,所谓刀笔吏以笔墨破家灭族,大概也不过就是这样的风范——无需扭曲事实,无需篡改原意,只要——只要更动一个小小的名词,整篇文章的基调就全然不一样了。

理论上讲,这应该是酷吏才擅长的技术。一字活人而一字杀人,贵贱生死都在文书的翻覆之间。至于皇帝是怎么会这一套的嘛——凝视深渊之时,深渊同样也还以凝视;大抵驾驭酷吏数十年之久,自己也终于要变为酷吏的模样了吧?

穆祺悄悄瞥了刘先生一眼,心中悄悄打了个寒战。

整体来说,老登将书信读过几次,最终只改了两句。第一句是“祖宗”,第二句则是信件末尾的寻常慰问。因为司马懿上书自请其罪,表示希望削去自己的一些职权,避免外人猜疑;而魏帝当然一律回绝,表示“所请应毋庸议”——这最后一句话,同样被刘先生妙笔生花,改为了“现亦毋庸固辞”。

“所请应毋庸议”——辞任之事,根本不必谈起;信任之处,溢于言外;此时一改,意思便大不相同。“现亦毋庸固辞”——现在也不必苦苦推辞;既然是“固辞”,那就意味着司马懿的辞任其实并不算错;只是一时找不到替代,才不能不在暂时维持这个“现状”而已;于是隐约猜疑之色,便形于言辞,令人大觉齿冷了。

当然,还是那句话,单单从语义上看,这个改动其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对不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