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规则对陈砚来说恰恰是一道道公式,比诗歌那漫无目的随心而发要简单太多。
杨夫子只在年前对陈砚进行了一个月的试帖诗特训,陈砚就能写得像模像样。
三道题目都抄写下来后,考场除了巡视的衙役外,再无人走动。
隔壁考棚已经传来衣服摩挲纸张的声音,显然已经急切地在答题。
陈砚并未直接提笔,而是盯着题目思索起来。
“学而不思则惘”意为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茫然迷惑。
作为县试的题目,就说明县尊大人有劝学之心。
科考也是政绩考核之一,此前平兴县刚出了“科举舞弊案”,前任县尊被抓,此地科考必然被许多人盯着,若接任者能一改本县科考风气,多出几个有功名者,政绩考核怕是能得个大大的优,到时前程可谓一片功名。
看来如今这位县尊大人还是颇有上进心。
陈砚思索片刻,已经得出结论。
既然县尊大人要劝学,那他就好好论述读书,把读书思考的重要性给拔高拔高再拔高。
陈砚提笔,在草纸上写下破题:“惟学而不求诸心,则昏而无得于己。”
破题后,一篇八股文的基调就定下了。
陈砚继续写承题:盖学贵乎思也,不然,宁能免夫罔之失哉?昔圣人言此之意谓。
接下来,只要自圆其说也就是了。
每日的笔耕不辍让陈砚的文章做得极快,他几乎是一口气写完整篇文章。
写完后将墨吹干就放到一旁,再看第二题。
第二道题取自《春秋》,“齐师伐我”。
齐师伐谁?
《春秋》是鲁国官修史书,是以鲁国的视角记事,故称为“我”。
为何伐?鲁国如何应对?有何警示?
陈砚将题目解析出几个问题后,再整合一番,文章大致也就出来了。
他打下腹稿后,提笔在纸上顺势写下。
县试考生多,答卷也众多,县尊大人根本不可能全部看完,因此县试着重第一场第一题,即四书题。
考生们多半会将精力放在第一道题上,将文章精雕细琢,至于第二篇五经题只要语句通顺,字数凑够即可,反正县尊大人也不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