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归附不满一年的河北陷入战火,叛军们打着为夏王赵建安报仇的旗号,聚拢起不少民心。徐朗更遣使向突厥交好,请求突厥借兵,战况急转直下。
大晋朝堂上一派肃然,谁也没能想到当初不满千余人的徐朗部众,在短短数月内能壮大至此。
淮王陆忱等军报奏罢,当朝请缨:“父皇,儿臣愿为主帅,领兵平叛。”
语气铿锵,回荡于朝堂。此事他已与皇兄详加商议过,皇兄在朝更会好生配合于他。
淮王出列请战,朝中附议者甚众。
明眼人都知晓,陛下果然是不愿再派昭王殿下出征。同为天家子弟,昭王殿下十七岁便战无不胜,淮王殿下应当亦能有高祖几分遗风。
顺应臣心,帝王当即便命中书省拟诏,调兵马七万,交于淮王陆忱全权指挥,户部与兵部加急筹措军资。
“儿臣领旨,定不负父皇所托。”
“臣等领旨。”
满殿目光汇集于淮王陆忱一身,陆忱朗声道:“父皇,儿臣还有一请。武安侯熟知河北军务,儿臣想以他为副将,定能无
往而不利。”
此言一出,朝堂气氛须臾变得凝滞。
陆忱挑衅地看向右首之人,得意尽显:“不知皇兄可能割爱?”
朝臣们眼观鼻鼻观心,谁人不知武安侯乃昭王殿下爱将。从入殿至今,昭王殿下始终一语未发。
然这一回朝廷用兵,陛下命兵部全力配合淮王,只怕昭王殿下难以推辞。
谢谦握拳,不愿昭王殿下为了他陷入两难之地,正欲持笏上书时,陆憬道:“朝廷武将,皆由父皇调度。六弟何故来问我?”
陆忱笑意微敛,陆恒接过话:“忱弟也是忧心军情,想向昭王多请教一二罢了。副将人选,自然是由父皇作主的。”
他将朝臣注意引回上首,恭候父皇圣谕。越俎代庖之事,他已经受过两回教训,深引以为戒。
明德帝的声音淡淡:“昭王,且说说你的意思。”
陆憬领命:“不知这一仗,淮王欲如何打?”
陆忱早已与府上幕僚商议过,胸有成竹:“挥师北上,先进驻魏州、毛州,与临昌郡王南北合围。徐朗虽善战,但兵力有限,只要耗断其补给,便可乘胜决战。”
秦钰熟知河北军务,闻言微不可查蹙眉。
陆憬道:“此法可行。然徐朗已有防备,他深夜冒险渡河,破我军五千前锋大营,正是为了断包围之势。大军北上尚需时日,徐朗仍有数日机会部署,更不可能放任我军合围。”
战场情势瞬息万变,刻舟求剑无异自取灭亡。
昭王殿下无需舆图,却示意李暨,先呈一份图给陛下。
待舆图展开,陆憬接着道:“且徐朗已有漳南、金平两座粮仓,纵然能围城耗其补给,只怕我军远道而来,损耗更重。”这样的打法,在去年冬或许可行。然徐朗的骁勇善战,确实也超乎他的预料。
朝臣各自交换着神色,甄源专心致志盯着手中玉笏。淮王要效仿殿下围困洛阳、避降王行满的旧例,却未能学到精髓。洛阳人口有百万之众,军队十余万,强攻难为。他们是耗费一年有余的光景,才逐一拔除洛阳沿线粮仓。且洛阳的地形,根本不能照搬到河北。
明德帝目光从舆图收回,道:“昭王有何解?”
“相州。”陆憬答,“相州在西,可以武安侯为先锋,率军两万先取相州。待援军抵达,临昌郡王在北呼应,西、北、南便可成三方犄角之势。届时再视军情而定。”
明德帝颔首:“允。”
淮王先前虽曾领兵,但也是初次独当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