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凯?*?旋此物乃顾大人所赠
四月初二,徐朗正式称河东王,改年号为元武,下令夏国文武官员皆复本位。
数日后,昭王东征大军抵达魏州,大晋两路主力合兵一处,计十二万。
城主府内,昭王殿下进驻的第一日,便以帝王旨意全盘接掌军权。
淮王陆忱吩咐人将虎符、印鉴一一捧出,陆憬命副将悉数收于匣中。
此番他答允领兵出征,向帝王提出的唯一条件便是不可分权,东征将士须尽数由他指挥。
淮王陆忱后退半步,强压下眸底的所有不甘。
堂中七品以上将领尽数在此,齐齐抱拳:“末将等谨遵昭王殿下军令。”
“末将等谨遵昭王殿下军令。”
声如洪钟,直贯云霄。
军权易主,虽仍与昭王一同立于堂中央,但陆忱无形之中感到自己被排挤在外。
沙盘上遍插旗帜,军情刻不容缓。
除相州一线外,河北全境陷落。听闻昭王东征,徐朗率主力回师来援。进军途中,陆憬派秦钰领兵两万驰援相州,与谢谦里应外合击退河北叛军,解相州之围。
两日的光景,陆憬重新完成魏州城内军力部署。徐朗列阵在北,数度领兵挑战。
魏州城中一改守成的萎靡士气,派出五千先锋大军还击。
“昭王殿下!”一位青年将领出列,“末将不才,愿为前锋迎击叛军!”
“末将亦请命,定不负殿下所托!”
“叛军犯上作乱,屠戮百姓,践踏王土。末将追随殿下东征,恳请殿下授命!”
堂上将领纷纷请缨,尤其年轻的将官更是唯恐落于人后。陆忱坐于右首,望堂中一个个争立头功、建言献策的诸将,眸中几欲喷火。分明是同样熟悉的面孔,怎么在他帐中时,一个个都缄默不言,令他们出兵时皆是求稳为先?
满堂的士气昂扬与陆忱无关。从前在京都时,同为帝王嫡子,皇室亲王,他自认不输昭王陆憬;然同在军中,他从未有一刻如此清晰地认识到,对方对自己的凌辱与威胁。
陆憬点二人为前锋,各领兵三千出城迎击徐朗。
往后三日,双方数度交战,晋军四战三捷。
徐朗出兵不利,弃守魏成县,退入毛州,晋军乘胜追击。
战事推进,又是一日议事散,甄源随昭王殿下整理军务,忍不住道:“方才淮王脸色难看得很。”
甄源为人惯来厚道,对着淮王陆忱却是忍不住不言辞刻薄。
纵然徐朗骁勇善战,但淮王手中有十万精锐,朝廷全力支持,还有幽州总管引兵支援,他怎么能将河北战事打成这副模样。若非怀澄持殿下佩剑,拒了淮王命他领相州兵来援的军令,只怕相州城都未必保得住。
陛下此时仍命淮王在军中,亦是想让其乘昭王殿下的东风,好歹立下几桩战功。但淮王殿下留守魏州,从不曾主动请缨,丝毫不甘愿听命于殿下。
“随他便是。”陆憬不在意,只命心腹将领驻守魏州,照看陆忱动向。若陆忱有什么闪失,他还难以向父皇和母后交代。
四月二十二,昭王率东征大军再收复毛州,将军队向北推进至阳乡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