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军议,主张放弃邺城,与刘备谈和的声音愈加强烈。
甚至有人提出了让袁绍俯首向刘备称臣。
因为输给强者刘备不丢人,因为刘备姓刘。
天下,终归是他老刘家的,而不是你老袁家的。
袁家四世三公,所侍候的主子是谁?不正是老刘家嘛,所以,不要再挣扎了,投了吧。
失败了要认,挨打了要站稳。
当然,提出这个提议的官员,最终结局毫无意外,回家的路上身中八千多刀,等众人闻讯赶到时,只看到地上一摊碎成粉的肉沫。
。。。。。。
秋去冬来冬又去,又是一年春来到。
袁绍明白再耗下去,自己必败。
迫不得已只能以攻为守,十五万大军趁着十万幽州铁骑换防,李风返回辽东,军师徐庶不在刘备身边的时机。东出壶关,与刘备在邺城东面一带进行决战。
当年,袁绍正是在此地击溃了黑山军,收复了邺城。
现在,他觉得在八大军师的辅佐下,他的十五万大军一定可以击败刘备的三十万大军,哪怕这三十万大军中有十万是乌桓铁骑。
这一战,是惊天动地的一战,是足以载入后世史书的经典大决战。
此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今后袁绍和刘备的不同走向,决定了天下大势的走向。
幽州位于大汉北方,紧邻草原各胡,盛产战马。
乌桓铁骑的战斗力更是天下闻名。
骑兵的装备造价也十分高昂,倾尽四部乌桓之力,也不过只凑出了十万骑兵,还都是没什么装备的骑兵。
多亏幽州底子厚,刘备大方,给这十万外族骑兵也装备了一些精良装备,不过比起亲儿子十万幽州铁骑,乌桓铁骑的装备自然是差了不少的。
所以此战,袁绍真正的目标就是全歼这十万乌桓铁骑和二十万幽州步兵,打断刘备一只手。
哪怕为此搭上自己的十五万大军,也在所不惜。
既然刘备不让他好过,那大家就都别过了。
他袁绍也绝非善类!
。。。。。
邺城之战,很快在邺城东南方向,八十里外的东平谷东面二十里外打响。
东平谷是一处巨大且平坦的缓坡形凹地,长五十余里,宽四十余里,非常适合决一死战。
敌我双方只要进入了这个凹地,在决出胜负前都不可能退出,任何想要提前退出的一方,都会被追着屁股猛杀,直到全军覆没。
因为这个大坑,进去容易,出来难。
而东平谷,正是袁绍为刘备三十万大军选择的最佳埋骨之地。
至于为何开战地点在东平谷外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