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艹!这老头还炫起技了!!”
几位专家兴奋的喷了起来。
激动的手都在颤抖。
李景霖更是仿佛浑身脱力了一般!
这代表了什么?
这代表了这个骨管,能够完成七调还原!
也就是说,来自于华夏九千年前的乐器,七声齐备!!
声,音,在古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音有开合,声有轻重。
基音为物体整体震动产生,泛音音为局部振动产生,组合在一起的复合音,才是人们听到的声音。
曾国藩《冰鉴》里便曾说过,声是入耳听觉反应,音是发音器官快闭合时感受到的对声的反应。
所以,有云----“声声入耳”,而后“余音绕梁”!!
“真是叹为观止。。。。。。”
专家们彼此对视,心神激荡。
“毛老,您研究华夏古音乐理论的,能以那些理论定一下黄钟吗?”
听闻李景霖的话,毛老连连点头。
“这个简单,根据典籍的记载,以及现代对声学公式进行计算,能确定黄钟定音法,0。71寸直径的竹管,横排90粒黍即为长。。。。。。卧槽!!”
毛老震惊的看向李景霖。
你一开始就想到这了?!
“快快,看看看看看。。。。。。。”
其他的教授哪还能意识不到李景霖提到黍的用意?!
“黍来了!!”
刚想说,一位教授便扛着一大袋子的黍来到了板房中。
“饱满的不饱满的,带壳的脱壳的我全带来了!”
“行了行了一边去!!”
一堆人迫不及待的开始数黍。
小粒黍,数起来是真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