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数学试卷。
顾知新看了两遍,得出结论:
小鱼,大抵是什么都不会的。
选择题不出意外,采用的是“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策略;
填空题清一色填着“1”或“-1”;
大题则基本只写了一个“解”字。
可谓人在考场,命由天定。
也许是因为把题都“解决”得太快,剩下的时间还绰绰有余,她还在卷子上画起了歪歪扭扭的火柴人涂鸦。
然后是语文试卷。
她的语文基础还算扎实,遇到一些简单的理解类题目,多少还能答出些像样的内容。
但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比如古诗默写和文化常识,她几乎一道没对。
而有些时候,她又太实诚了。
比如阅读理解中问:“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窗外下雨、天色阴翳?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她一本正经地回答:因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窗外真的在下雨。
还有作文题——
“人的性格和命运是环境塑造的结果;也有人认为,人的意志和选择可以突破环境的限制,创造自己的道路。你怎么看?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如果让顾知新这个小镇做题家来破题,大概率会写一篇“八股”式的议论文。
开篇以孟母三迁、曾国藩论交友、以及“狼孩”在野外长大后难以适应人类社会等例证,再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等名言作为论据支撑,表示一个人的性格、习惯乃至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环境的熏陶与塑造。
高考作文,不就得多掉书袋吗?
接着话锋一转,指出尽管环境具有影响力,但意志坚定者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恶劣环境中坚守本心、逆势而上、最终有所成就。
这部分论据就多了去了——
司马迁狱中著《史记》、王阳明龙场悟道、屈原在“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的浊世中坚守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