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帆坐在台下,双手紧紧攥着裤子,手心全是汗,不敢抬头看台上的邹杰,也不敢看周围听众的反应。
邹杰的语速不自觉地加快,试图用信息的密度来填补内容的苍白和吸引力的缺失。
讲到网络身份的多重性、线上线下的互动影响、讲到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与冲突。。。。。每一个点,都在努力想讲出深度和新意,可是每一个点,似乎都精准的踩进了刚刚李乐以更精辟、更富有启发性的方式阐述过的“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可他,像是在奋力追赶一个远去的背影,却发现自己连对方扬起的尘土都看不清。
就连原本准备穿插其中的、用以活跃气氛的几句幽默用语,台下也是一点反应都欠奉。
终于讲到结论部分,邹杰再次强调自己的研究如何“系统整合”了经典理论,并为其提供了“实证基础”时,台下依旧一片沉默。没有听到预想中的、表示赞同或感兴趣的低声议论,只有一种礼貌的、甚至是冷淡的寂静。
“。。。。。。以上,就是我的报告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同仁批评指正。”
邹杰感觉像是跑完了一场极其耗力的长跑,后背的衬衫已经湿透,紧紧贴在皮肤上。他站在台上,微微鞠躬,等待着。
台下响起了掌声。
稀疏、零落、缺乏热情,带着明显的礼貌和程式化,很快便消散在空旷的报告厅里,甚至没能完全掩盖住某些座位上提前起身离开时座椅发出的声响。
仿佛在说:“好了,你讲完了,我们可以进入下一环节了。”
果然,主持人说道,“OK,下面进入提问和讨论环节,时间十五分钟。”
。。。。。。
主持人宣布提问后,全场连个涟漪都没泛起,呈现出一种近乎凝滞的寂静。
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会场里只剩下空调系统低沉的嗡鸣和偶尔不知从哪个角落传来的、压抑着的咳嗽声。
邹杰站在台上,双手抠着讲台边缘,脸上努力维持着镇定,但眼神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台下,像落水者寻找着救命稻草。
前排,森内特抱着抱枕,头一点一点,似乎真的睡着了。玛丽女士低头翻看着会议手册,纤细的手指划过纸页,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菲茨杰拉德不知何时掏出了一个小本子,在上面写写画画,递给了身边那位从李乐报告时就板着一张僵尸脸,一言不发的的沃尔夫冈教授,对台上的邹杰毫无兴趣。
其他几位大佬,或交头接耳低声说着什么,或面无表情地看着前方,目光却没有焦点。
后排的学者和学生们,有的在低头看自己的笔记或电脑,有的则相互交换着眼神,那眼神里混杂着同情、无聊,甚至是一丝看热闹的兴味。没有人举手。这种集体性的沉默,比尖锐的质疑更让人窒息。它无声地宣告着这场报告的内容未能激起任何深入探讨的欲望。
邹杰感觉脸颊发烫,冷汗沿着脊椎滑下。求助般地看向自己的导师武田直树和藤岛。武田眉头紧锁,脸色阴沉,藤岛则面无表情,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不知道想着什么。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寂静在蔓延、发酵,几乎要变成实质的压力。
主持人似乎也有些尴尬,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视全场,试图寻找任何一个可能举手的人。
终于,在几乎令人绝望的漫长十几秒后,一只手举了起来,是那位来自国内一家社科院的王主任。
主持人几乎是不易察觉地松了口气,立刻点了他,“请这位先生提问。”
王主任扶了扶眼镜,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话筒,英语不错,语气依旧带着国内学术圈常见的那种温和腔调,但问题却像裹着棉布的针,“邹博士啊,报告听了,很受启发,工作量也看得出来,很大,很扎实。感谢你的报告。辛苦了。”
一开口,一种熟悉的先扬后抑的套路,让邹杰心里咯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