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就是过度解读。
就比如说某大省的语文高考阅读题“诡异的光”一句,让学生分析作者想表达什么。
但是有次记者偶然采访到作者,作者本人表示,他就是随便一写,根本没有想那么多!
这下尴尬的换成出题老师了!
当然,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
特别是那种对家歌手。
某位歌手刚出单曲,就会有敌对公司花钱雇乐评人写文章抨击批评,从而让网友对这首歌产生抵触心理。
还有些乐评人主动写差评。
歌曲所在的公司就会联系乐评人删帖子,同样能赚取费用。
所以现在乐评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很多人赚着黑心钱,指鹿为马。
有些公司甚至会花钱养一批乐评人。
前期帮他们扩大知名度,后期就为公司所用。
就比如说蔡许坤事件牵扯到的一个乐评人。
本来他在业界的口碑是非常好的,一向以客观公道的评价著称,也不会随便去批判谁家的歌曲。
当年,他对蔡许坤发布的一首新歌赞不绝口,导致很多人去买了。
买了之后发现,实际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当他们想发表自己的评论的时候,就觉得,这么大的乐评人都说好听,自己说不好听是不是显得很没有水平?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沉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购买下载。
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因为那个乐评人的一篇文章,大家都不敢评价。
所以现在蔡许坤出事之后,墙倒众人推,那个乐评人也因此遭了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