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小说网

快看小说网>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恒热文学 > 第1689章 截杀(第4页)

第1689章 截杀(第4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例如,一个看似中性的技术功能,比如点赞、拉黑的按键,其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是在特定的使用情境和权力结构中生成的。。。。。”

台下,森内特看似闭目养神,但嘴角那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表明他正在认真聆听。玛丽女士则微微前倾身体,手指轻轻点着下巴,显得十分专注。菲茨杰拉德还是那副挑剔的样子,但至少没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邹杰的呼吸开始有些急促。李乐的这个三重互动模型,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几乎涵盖了他自己研究中试图触及但未能系统化的所有要点。

而更让他不安的是,李乐在阐述模型时,不断引入哲学和社会理论资源,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显示出极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跨学科视野。

“下面,我想简要谈谈方法论上的挑战。”李乐进入第二部分,“网络社会的流动性和数据规模,对传统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

“量化分析面临数据获取和代表性的难题,质性研究则要应对田野边界模糊和研究者介入方式的伦理考量。。。。。”

他提到了“数字民族志”、“网络爬虫与文本分析结合”、“在线实验”等新兴方法,但态度谨慎。

“。。。。。。。这些方法本身也充满陷阱,需要我们保持反思性,避免陷入方法崇拜。”

“或许,关键不在于追求某种完美的方法,而在于根据具体研究问题,灵活组合多种方法,并始终保持对方法局限性的清醒认识。”

当报告循序渐进到第三部分,李乐提出了一个"多模态田野工作"的概念,强调要将线上参与观察、数据分析和线下深度访谈相结合。

“我们不能陷入唯数据论的陷阱,也不能固守传统的田野浪漫主义。网络社会学要求我们在方法论上保持开放和自反,既要善用新的研究工具,又要时刻警惕这些工具可能带来的视野局限。"

在报告的结尾,李乐再次回到最初的主题,"网络社会学不是要抛弃经典理论,而是要与之进行创造性的对话。只有在扎实的理论根基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正在形成的数字社会。"

身后的投影幕布上,此时相处的文字提纲和几个概念关系图。

“第一,何为网络社会?它是否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比喻,还是具备了成为分析性概念的潜质?”

“第二,经典社会学理论,诸如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乃至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或不足以解释网络空间中的社会互动与结构生成?”

“第三,我们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可能,构建一套相对自洽的、适用于网络社会分析的基础概念工具集?”

李乐转身一指,“这是未来不长时间,我将正式刊布的关于今天汇报内容所撰写的完整的论文或者说,专着,希望到时有机会和各位尊敬的老师、同仁们一起讨论。”

说完,微微鞠躬,“OK,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这些思考还很初步,期待各位的批评指正。”

掌声响起,起初稀疏,随即热烈,已经有学者和听众开始举手准备提问。

而邹杰的脸色已经深沉的能拧出水来。

周帆担忧地看了他一眼,小声问:“邹老师,您没事吧?要不要喝点水?”

邹杰恍若未闻。他的大脑一片混乱。

刚刚李乐的报告,像一记记重锤,敲打在他原本就并不坚实的学术自信上。

那些他引以为傲的“理论整合”、“创新点”,在李乐系统而深刻、且充满哲学思辨、社会心理学、统计学、甚至是宏观经济学的框架面前,显得如此支离破碎、苍白无力。

他原本准备的报告,此刻看来,更像是对李乐之前思想的一种蹩脚的、滞后的、缺乏深度的模仿和拼凑。

而让他更感到绝望的是,李乐报告中透出的那种举重若轻的理论驾驭能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延伸至未来的远见。

以及。。。。。李乐的理论框架中那些最精彩的部分,恰恰是他从导师和藤岛教授那里获得的"内部资料"中缺失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那些资料因其二手性质而无法传达的理论深度。

会场里的掌声和讨论声仿佛来自遥远的地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