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瀚入镇未久,便有探子急报:
“王爷,白石书院今有讲论盛会,传闻不少京中名士亦将出席。”
朱瀚微微一笑:“正合吾意,咱们去听一听。”
彼时书院内高朋满座,朱瀚未显身份,只作普通书生入内。
堂上主讲者乃翰林院编修方玉川,年逾五旬,须发皆白,讲道颇有风骨。
“昔周公制礼作乐,以正天下。今吾大明既承天命,若欲兴盛,需礼法并重,文治为先。若但恃武力,恐致民心离散,朝野不靖。”
朱瀚闻言,神色微动,低声对韩义道:“此言有理,惜少一分锐气。”
忽有一少年书生起身高声质问:
“方先生所言虽妙,然当今局势,实非一朝可正。若不有雄主挟威权振纲纪,何以服百官、安四海?”
方玉川淡淡一笑,未及答,朱瀚已轻声开口:
“君子治世,非独仗威权,亦须引民归心。威可服人一时,德乃服人一世。若无德行作基,威终成空架。”
全场顿时寂然,众目纷纷投向这青衫公子。
方玉川拱手作揖:“公子高见,不知尊姓大名?”
朱瀚淡然一笑:“不过一游学之人,未敢称名。”
方玉川叹道:“今日得遇公子,方知世间不乏真才,若有机会,愿请公子入京同议时政。”
朱瀚点头微笑,心知此人可堪一用,暗自记下。
事毕返镇驿,朱瀚立于窗前,遥望天际晚霞,道:
“韩义,明日返京。吾此行已见民意学风,当助太子更添文武之才。”
韩义道:“王爷果有深算,臣等佩服。”
归京途中,朱瀚忽见路旁数名白衣老者拄杖而行,衣饰朴素,眉宇清朗。
随行探子低声道:“王爷,此乃清虚观道人,素有明哲之誉。”
朱瀚心生一动,命人停车,自步行前去。至道人前,拱手问道:
“诸位仙长远游何处,似有深意?”
为首道人笑道:“贫道等偶游至此,闻王爷治下民风渐淳,特来观其气象。”
朱瀚眼神微亮,知其已识自己身份,亦不隐瞒,低声道:
“贫道谬赞,然吾志未竟,尚望天意助成。”
道人微微一笑,道:“天地无言,唯人为之。王爷若扶正之心不改,自有天助。”
朱瀚深以为然,拜谢道人,遂辞行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