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杨荣衍也没有太大惊小怪。
毕竟国内汽车工业,目前也正处于引进及消化海外汽车技术阶段,而且还是中低端技术,这是不争的事实。
蜗巢科技想要在现有的电动汽车雏形技术上,直接融合海外中高端汽车技术,确实只能将这平台放到海外,甚至在股权结构上,都要以欧美资本为主。
不要以为华尔街的金融家们都是吃素的。
事实上,蜗巢科技真要找到合作者,在锂电基础上,开发出成熟、为市场接受的电动汽车产品,哪怕蜗巢科技不参与最终的产品利益分享,仅仅是做锂电及相应技术的供应商,未来的发展空间就极需想象力去描绘。
每一辆电动汽车所采用的锂电池,相当于六七千支手机或上千台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起来,会给未来的锂电池市场提供何等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两年国内像华瑞电子等企业,突飞猛进的上镍氢电池生产线,一个核心逻辑就是EV1、普锐斯等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尝试,给镍氢电池市场带来逾百倍的想象空间。
如果蜗巢科技或其他锂电及汽车厂商,能解决锂电热失控等安全问题,以其在能量密度上的优势,这几年资本市场给镍氢电池的想象空间,未来注定会转嫁到锂电池的头上。
“中科院物理所虽然这些年在锂电领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成果,但对镍氢、锂电池等发展空间,一直都有跟踪。而且中科院也一直都在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去分析全球技术发展趋势,不要以为对产业经济的发展判断,全是社科院的事,”
杨荣衍笑着跟王相泉说道,
“如果说锂电未来的应用范围,主要局限在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星源时代还能保持当下的领先优势,未来单纯在产能空间上,大概还有五倍的发展空间——而这个可能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逐步兑现。萧良,物理所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做出的这个判断,还算客观吧?”
“物理所的水平比我们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对相关产业发展空间的判断,肯定是相当准确的。”萧良笑道。
“可惜的是,他们只能从别人已经探索出来、面目已经清晰的道路上,进行一些机械的分析,”杨荣衍叹了一口气,说道,“相比你现在就勇敢去探索新的道路,开拓新的空间,却是差得太远。如果这条道路让你探索成功,星源的锂电业务,迎来的将可能是上百倍的增涨啊!”
廖宝军等人站在后面,听着杨荣衍这一番话都是震惊。
星源时代短短数年就能成为全球锂电行业的领军者,确实令人震惊,但同时锂电仅仅作为消费电子产品的元器件选择,狭小的市场又难免叫人对星源时代心存轻视。
恰如杨荣衍所说,很多人判断星源时代的锂电业务发展到极致,锂电池年出货量也就十亿枚左右,销售额上限也就一百亿美元的样子;这还得锂电池市场竞争大幅放缓,价格不进一步垮塌才行。
然而这又是不可能的,星源时代自己就是价格屠夫。
甚至萧良自己都曾宣称,同等能量密度,星源时代的锂电池每年价格下调不低于20%。
很多人据此判断星源时代五到十年之后的锂电业务年营收,可能在三十亿美元左右。
这个数字虽然也很可观了,但还支撑不了星源跻身电子巨头的行列。
很多人就觉得萧良就是因为这点,才迫不及待的对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显示业务暴露野心,才迫不及待进入OEM代工领域。
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星源打造成一家超大型电子工业集团。
杨荣衍的这番话,岂非说星源的锂电业务,未来的发展上限,很可能是五六百亿美元这一远远超乎常人想象的数字?